歐洲音樂發展史(六)——民族樂派
作者:
方菁
來源:
中成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5-14
從巴洛克時期開始,意大利和德國是音樂最發達的歐洲國家。特別是意大利的歌劇和德國的器樂,長久以來在歐洲都占有統治地位。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東歐和北歐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音樂家們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他們迫切要求擺脫外國音樂支配,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民族音樂。這些音樂家們追求的目標,一是民族的內容,二是民族的形式。在內容方面,他們采取本國的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作為題材,深刻反映了祖國歷史和民族性格,描繪人民的風俗生活,以激起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族侵略;在形式方面,采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和音樂語言,以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及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1834年1月,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格林卡在柏林醞釀歌劇時,寫信給他的一位朋友說道:“民族音樂的主要問題是題材的選擇問題,它應該徹頭徹尾是民族的;題材如此,音樂也該如此。”這句話言簡意賅地概括出了當時整個歐洲各國音樂家們對發展自己民族音樂的努力方向和最終目標。
19世紀 30、40年代,在俄國首先出現了民族樂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愛國英雄歌劇《伊凡·蘇薩寧》(演出時改名為《為沙皇獻身》)被上層人士嘲諷和指斥是“馬車夫的音樂”。雖然他的第一部愛國作品就遭到了嘲諷,但這恰恰說明了這部作品與當時俄國的民族音樂血脈相聯的重要關系。之后,他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交響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就直接引用了當時的民歌作為創作主題,并大量運用俄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變奏手法,讓俄國風格與奇麗的東方色彩交織在一起,從而使作品由內至外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
同期,處于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各斯拉夫民族,掀起了泛斯拉夫運動。這不僅是一個反對民族壓迫的政治運動,也是一個復興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運動。因為這次運動中心是在波希米亞(捷克)的首都,故這一時期的當地民族樂派被稱為捷克民族樂派。而斯美塔那便是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者,同時也是捷克民族歌劇的創始人。他青年時期便投入1849年革命運動,在運動失敗后,則全心全意投入到民族歌劇的創作中。在他所作的8部歌劇中,最成功的是喜歌劇《被出賣的新娘》,故事講述了農村青年葉尼卡(男高音)以機智打敗媒人克卡爾(男中音)和繼母的阻撓,終于和心愛的姑娘瑪卡爾(女高音)結成眷屬的美好愛情故事。其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民主精神,也賦予了詩情畫意的音畫,更突出了捷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強大決心。
匈牙利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財富,巴托克和科達伊便是這一時期的兩位杰出音樂家。他們不僅發掘了土生土長的匈牙利民間音樂,在音樂民族學理論和實踐上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更是在創作上將匈牙利專業音樂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與高度。在巴托克唯一的交響詩《科蘇科》中,他把海頓作曲的奧地利舊國歌的開頭,從大調改為小調,以此來諷刺鎮壓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奧地利軍隊。這部愛國主義作品,不僅歌頌了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更完整的體現了匈牙利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樂派從形式看,他依舊屬于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他們只是把浪漫樂派所強調的個性擴大成為了民族性。但在創作中,他們的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是和浪漫樂派是完全一致的;透過民族性,仍然可以看到作曲家們的個性與風格。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