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的意見
作者:
來源:
中成集團
發布時間:
2017-09-11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的意見》(川委發〔2017〕1號)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在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促融合、提效益、助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經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就加快我省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的重大意義
(一)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是推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吸引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集聚,促進產業融合、企業集群,促進農業向多功能、多業態、多空間延伸,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供新機會,為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搭建新平臺,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有效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二)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增加有效供給,補齊加工和品牌等短板,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把我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是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市縣、現代農業畜牧業重點縣和“四區四基地”試驗田、樣板區,加快改革創新舉措落地,發揮政策引領、技術集成和示范帶動作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全省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為實現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要求
(四)建設思路。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任務,以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為重點,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建設規?;N養基地,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構建集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為“四區四基地”建設提供新支撐新引領,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五)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政府加強園區建設管理,科學制定園區建設規劃,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企業主營產業發展,自主決策產品開發、企業經營、產品營銷。
以農為本,做強產業。以農民為核心,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以農業為基礎,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金融保險等多項改革,引導社會投入,促進科技、人才、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集聚,激發業主自身動力,激發園區發展活力。
綠色發展,生態友好。突出綠色生態、優質安全導向,發展綠色農業產業,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行農業清潔化、標準化生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六)任務目標。到2022年,全省建設1000個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積極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綜合產值達5億元以上,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比例達70%以上。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和農業服務業發展良好;基礎設施完善,良種良法良機配套,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全覆蓋;農產品初加工率達60%以上,市場流通、冷鏈儲運設施完備;生產方式綠色環保,率先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到100%;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三品一標”比重高,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實現全覆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以上,經營主體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園區農戶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20%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七)科學規劃園區布局。因地制宜、科學確定園區建設數量、層級、規模。優化區域布局,合理確定地理界限和區域范圍,注重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市縣、現代農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結合,依托縣級農田水利綜合規劃等相關規劃,省、市、縣分層分級規劃建設一批融合示范園區,重點在優勢特色產業集中發展區和產業帶規劃園區建設,避免重復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水平較高、要素集聚、鏈條完整、產業集群、機制完善的園區。優化園區功能板塊布局,根據產業潛力、經濟區位、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推動實現資源有效整合。
(八)優化園區產業結構。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選擇1—2個特色產業作為園區主導產業。推廣“以種定養、以養定種”模式,在園區種植業集中生產區域和有機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設規模適度的養殖場或糞污利用管網池等設施。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發展,優化園區品種結構,引進推廣名特優新、加工專用品種,做好品種熟期搭配,積極發展中高端、個性化農產品,實現錯季上市和集中上市有機結合。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助推園區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九)推進園區標準化生產。加強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田、路、電、管等多網配套。加強物聯網應用,推進農機裝備更新升級,推廣設施棚架、水肥一體化、溫濕調控等先進適用設施,提升園區生產能力。實施生產、采收、儲藏、運輸全程標準化,建設糧油、經濟作物標準化基地和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場,創建農產品出口備案基地。加強園區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結合,整合園區農業信息服務資源,促進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發展。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開展綠色防控,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園區經營主體和農產品率先全部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全程可追溯,確保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
(十)發展園區農產品加工。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篩選分級、清洗烘干、包裝貼牌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穩定發展糧油、肉食品和名優白酒產業。大力提升精致茶、泡菜、川菜復合調味品、新型果蔬飲料和道地中藥材等特色行業市場競爭力。積極培育和引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以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精深加工,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領軍示范帶動作用,形成緊密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加快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裝備,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產品向多元、優質、功能化方向發展。
(十一)培育園區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鄉土人文、青山綠水等資源,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科技、養生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推進園區產業基地景區化建設,打造休閑農業景區景點、農業主題公園,培育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專業村??茖W設置農耕文化展示區、農事體驗區、科普教育區等功能區,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培育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組織,培養農業服務專業化人才,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等環節,開展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
(十二)加強園區品牌營銷。統籌運用區域公用品牌,創立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塑造園區品牌。推行“三品一標”認證,實現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覆蓋,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健康養生功能農產品。推動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面向市場做好營銷,開展農超、農社、農商、農產品直銷等產銷對接。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建成一批依托園區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園區配套建設綜合性現代化農產品交易市場。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依托園區開展電子商務,打造省級農產品電商平臺,建立園區(基地經合組織)到消費終端的直供模式。開展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點,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積極參加“惠民購物全川行動”,舉辦農特產品展銷活動,帶動區域農產品貿易流通。
(十三)強化園區科技支撐。創新園區科技合作模式,組織推動園區與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支持有條件的園區設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星創天地、專家大院等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促進創新要素向園區聚集。提升農產品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研發與應用集成,生產環節突出高效種養、品質提升等科技創新,加工環節突出工藝改進、產品研發等科技攻關,提升園區科技水平。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
(十四)培育園區多元經營主體。搭建園區土地流轉交易平臺,采取出租、托管、農機作業服務、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園區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重點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培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綜合服務、市場營銷等多層次、多環節的新型經營主體,支持返鄉下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復退轉軍人、城鎮居民、企業家等群體到園區創業創新,就地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十五)完善園區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園區各類主體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穩定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主體與農戶之間通過訂單合同、股份合作、保底分紅等聯農帶農方式,形成農民直接受益、股份受益、綜合受益等受益模式。園區企業之間分工協作,抱團發展,產生集群效應。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穩定供求關系,科研、服務組織與各類主體之間穩定合作關系,建立互為促進、互惠互利的共贏機制。構建農民深度參與二三產業發展,充分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機制。
(十六)健全園區管理機制。完善園區管理體制,經批準成立的園區可依托同級農業部門開展相關工作,實行合署辦公或加掛園區管理機構牌子,統籌協調落實政策措施,做好園區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創新管理方式,建立適應發展要求的開發運營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行政審批流程。加強園區風險管控,針對園區土地流轉、經營主體利益分配等糾紛易發風險點,建立矛盾化解、糾紛調解機制,確保園區穩定發展。
四、保障措施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農業廳會同省直相關部門負責全省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組織實施,加強對各地工作的督促、指導和服務。各市(州)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園區建設工作的統籌協調,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加強組織管理,編制園區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大力推動園區建設。省、市、縣農業部門要分別牽頭制定本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認定管理辦法,加大對園區建設工作的考核力度,及時總結園區建設好做法、好經驗、好模式,充分發揮園區示范作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十八)強化政策支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園區建設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政策支持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統籌省級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市(州)、縣(市、區)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引導基金、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風險基金,統籌當地財政資金,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集中投向園區建設。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通過設立基金、融資擔保、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對公益性工程和項目,采取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管護和運營。進一步落實用地、用水、用電、人才、科技等優惠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園區建設。
(十九)創新金融服務。加強園區信貸、擔保、保險等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對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研發等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開發適合園區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產品,開展特色信貸服務。推動涉農抵質押擔保方式創新,審慎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探索建立農業信貸、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園區農業企業到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培育,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內外上市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園區農業企業通過銀行間市場、交易場所市場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行各種債務融資工具融資。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特色農業保險產品,探索開展農產品價格指數等綜合收入保險。
(二十)加強監督管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對有加工能力無規模生產基地、有規模生產基地無加工能力、一家企業獨大未形成產業集群、園區范圍過大或過小、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的園區,一律不納入有關政策支持范圍,不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堅決防止園區建設非農異化,禁止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